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继往开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着重围绕经济理论两大创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一初步分析。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展开的。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解决,而一旦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商品经济就会消亡,整个社会的生产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在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当然也包括诸多西方经济学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似乎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正因如此,当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主张时,立即被认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起始于对计划经济体制修修补补:试图把高度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计划。
然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并不足以消除现实生产关系中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扭曲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为此,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央的这一改革思想指导下,在众多经济学者推动下,经济生活中很快引入了计划和市场并行的“价格双轨制”。而当现实中的“市场轨”与“计划轨”旗鼓相当时,理论界就出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而当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逐步超过计划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便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商品经济成了主词,而“计划”则由主词变成了商品经济的形容词。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
尽管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不仅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即使是产品市场也由于政府的行政垄断而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竞争,以至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鉴于此,中共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共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正是在上述有关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