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民 来源:吉林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基调,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时代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应潮流和与时俱进。四大特色映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恢弘博大和深刻内涵。认真研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是继续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工程和重要使命。
——实践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一直鼓励人们大胆试、大胆闯、不唯书、不唯上、不争论,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分注重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经 验,总结教训。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靠的是实践,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靠的是实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的也是实践。从甘冒风险在包产到户合同上按下手印的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到率先雇工经营“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从沿海地区招商引资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从改革基层创新到顶层设计,无一不是冲破旧体制和传统思维窠臼,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开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毛泽东同志曾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赋予中国共产党人行动上的自觉性和认识上的科学性。而群众的观点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相信和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恢宏气象。
——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理论一直发挥至关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一个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事业真理性、正义性的指南。我们党是十分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不显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闪烁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辉。
理论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科学决策、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科学理论,在指导我们党推翻“三座大山”,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连贯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注重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从“真理标准”讨论,到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基本路线的确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摆脱了传统理论束缚,纠正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历史课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有两个鲜明标志: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即以改革开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着眼,中国特色亦即民族特色。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实现民族化与现代化、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契合一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代,影响到现代。许多经典表述,诸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至今仍为人们所认同乐道。所有这些,凝聚成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泽被苍生的大同理想,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脉和亿万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并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承载现代使命的文化之根。
民族精神也是民族特色的重要体现。这里说的民族精神主要指以维护民族利益为己任、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和战乱。为了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无数志士仁人不惜流血牺牲,谋求救国救民之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并且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国之路,振兴中华之路,振兴社会主义之路。邓小平同志在英国出版的《世界领袖丛书》(邓小平文集)序言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用一生的奋斗,唱响一曲爱国主义壮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和彰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价值理想。在这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连在一起,中华民族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成功连在一起。
——时代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应潮流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改革创新是当代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21世纪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时代,世界格局面临大调整、大变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创新成为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通过改革打破僵化、教条的传统经济体制、经济模式束缚,通过创新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新体制、新机制,极大焕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发展当成第一要务,抓住历史上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妥善处理港、澳回归,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妥善处理国际关系,致力于推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赢得了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创造了经济发展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幅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加快了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相谐进。当今时代发展面临两大课题,一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包含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弘扬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进步人类的价值理想,当之无愧地顺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相辅相成。实践特色是基础,理论特色是指南,民族特色是依托,时代特色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了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这种制度文明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又不同于传统教条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既摒弃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借鉴了西方制度文明成果,又避免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定会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定会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再创辉煌。